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

國語日報-代代船承專刊報導原稿(莊舒仲記者)

今年的六月十七日,臺東縣蘭嶼鄉東清國小畢業生印象肯定特別深刻。

這天,不光是他們在國小最後一天,也是全島第一艘兒童拼板舟「小拜訪號aTaLa」下水日,十一位畢業生,男生穿著丁字褲,扛著小船入海,再操舟划向大海後返回,活動結合畢業典禮和下水儀式,要讓小朋友一提到東清,就想起「那一年,我們一起造船的日子。」

在下水典禮上,代表全班划船試水的學生黃豪蔚說,看到爸爸在岸上表情激動對他加油打氣,讓人感動又難忘;謝翊芷則說,這是雅美族有史以來第一艘由學生建造的拼板舟,而且不分男女一起做,讓她覺得特別光榮又驕傲。

做拼板舟,在蘭嶼島上是雅美族重要的傳統技藝和部落文化,更是臺灣唯一海洋原住民族觀念中,連結生命的一部分,也代表著神聖的使命。

校方打破當地傳統禁忌與觀念,獲得工匠藝師張馬群首肯,指導小孩造舟,還說服了部落耆老,讓女孩傳承與接觸拼板舟,展開了「代代『船』承」教學計劃,讓小朋友用自己的手,從無到有,打造一艘雅美族傳統拼板舟,這項計劃今年獲得教育部卓越教育獎肯定,成為全臺東的唯一。

東清國小校長溫昇勳表示,以雅美拼柀舟為中心的統整課程,包括我們的小船、TATALA下水、乘著夢出航、夢想的船承等四項主軸。除了造舟,課程也安排教 導學童記錄造舟過程,並經營「東清孩子的造船日記」部落格,在網路分享學習心得,從上山挑選造舟木材,板材組合、細節處理、雕刻、上漆上色等造舟技藝,並 實做堆里芋、分禮肉等新船下水儀式活動,了解造船背後的意義。

「免費的畢業旅行,是剛開始學生參與的動力。」溫昇勳笑說,當初原本構想,第一艘拼板舟下水航行後,就要拍賣,部分所得給學生當畢業旅行費用,部分作為下 屆學生造舟經費。直到學期末,船做出來了,小朋友反而不捨賣掉,最後師生開會商議,決定留在學校做紀念,溫升勳笑說,即使跑到基隆念國中的畢業生,仍不忘 回到部落格,留言關心「小拜訪號」近況。

投入一年時間,溫昇勳觀察到學生因為造船而臉帶自豪,也從師徒技藝傳承中,感受學生對雅美文化的認同和了解,甚至連社區的媽媽,因為禁忌無法接觸拼板舟, 也會趁此機會跑來刻個一兩斧過過癮,明顯看出透過教育,已喚起部落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關心和重視。十一月起,學校另一個「船承」教學又將要展開,為雅美下一 代,奠下文化永續的基石。


@ 課程設計 充滿創新和挑戰

在校長督軍下,「代代『船』承」整個設計和規畫歷經周韋汝和蔡佩君兩位主任之手,另外還有教師鍾旻諺、張怡琳,以及藝師張馬群和張世凱父子協助,當初設計 以雅美造舟文化為核心,在體制內找尋課程實施和學習的另一種可能,學生不再只扮演學習者,也身兼紀錄者的角色,學習如何使用網路和攝影工具,而且還要自行 規劃旅程和報導活動進度,目前在培育學童傳承拼板舟技藝和傳統文化的能力。

課程架構中,「我們的小船」讓學生親近山林,學習造船並了解傳統禁忌和禮俗;「TATALA下水」則為祭儀踏查和實地下水體驗;「乘著夢出航」以小船拍賣和畢旅規劃為學習;「夢想的船承」則讓學生接觸數位科技,學習經營部落格、攝影和紀錄。

「當第一課樹倒下,也是課程省思的開始。」身為雅美族的教導主任蔡佩君指出,執行課程中,讓她「教學相長」,更了解了自己文化的不同一面。她還說,授課方 式跳脫傳統,學校搭配減課措施,讓教師更彈性利用假日或寒暑假,採用協同教學指導學生,尤其是「造舟」這個女性不能碰觸的傳統文化和禁忌,更是教學上的挑 戰,「單單新船下水時間,就更改了三次,耆老才點頭。」

教學組長鍾旻諺指出,學童從實作中認識自己部落文化,了解族人與海洋的關係,同時傳承木雕技藝和保留當地原住民文化,將學習與生活結合。

@ 學校推文化傳承 匠師看到希望

「看到學生的改變,我不收講師費都行。」藝師張馬群開心的說,他看到已漸漠落的蘭嶼造舟文化傳承的新希望。隨著造船過程,小朋友從剛開始事不關己,慢慢變成一下課就衝去造船,甚至學生謝翊芷回家又忍不住跑到學校抱著船,跟老師說「我好愛小拜訪號。」

技藝傳承採傳統師徒制教學,小朋友跟著師傅上山取材,不同船位要找不同樹種,像龍骨要以耐撞抗磨的欖仁舅,船板用烏心石或龍眼樹,這些都得口耳相傳才會知道,而且不同部落的造舟手法也有差異,眼尖的族人,一眼就能看出哪個拼板舟是出自哪個部落的手藝。

張馬群坦承,小朋友不可能一次就學會造舟,但整個過程的參與,會在他們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,以後長大想造船時,因為已有先備知識,很快就能上手,他相信有參與課程的學生,對雅美文化的認同和傳承會比其它島上學生更優,這是他肯定學校也願意支持的原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